巡逻路上,新疆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在党旗山前组织宣誓仪式。索延客/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拔42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静谧肃穆,只有巍巍群山与忠魂作伴。近日,新疆军区某部官兵来到这里,看望一同出生入死、用生命捍卫边防线安宁的英雄烈士。
驻足烈士王焯冉的墓碑前,新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马命思绪万千。
2020年某个夏夜,齐腰深的加勒万河冰冷湍急,王焯冉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向岸边,自己却被河底巨石卡住双脚,倒在了水中,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即将结束高原驻训任务返回营区,马命特意领着班里的同志来向战友王焯冉告别。他说,每年高原驻训结束时,或者新兵下连、老兵离队前,大家都会来康西瓦祭奠烈士,这已经成为连队的传统。在战士们看来,因为战友的牺牲,这片高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官兵们缅怀之际,山谷中传来响亮的汽笛声。一支长长的车队正缓缓经过岔路口,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的官兵们通过鸣笛的方式告祭烈士。
“在我们心中,他们从未离开”
虽然王焯冉的微信已经3年没有更新动态,但马命隔三差五还是会习惯性地去王焯冉的朋友圈看一看,“哪怕是在外出差,我都会想发个消息告诉焯冉,即使微信的那头永远没有回音。”
和马命一样,每当望见“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8个大字,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中士何生盼就忍不住想起营长陈红军,想起那个冲锋在前的背影。
何生盼说,3年来,每当战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总会不自觉地聊起他们的营长。参加那次战斗的人,都珍藏着陈红军的一张照片。彩色照片上,陈红军身着单兵护具,面庞黝黑,英气十足。
“营长带我们上前线时,就穿着这一身。”何生盼看着照片,思绪显得愈发清晰,“那天傍晚,陈红军营长急匆匆地冲出指挥所,大喊:‘所有人登车!’”
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那个夜晚,陈红军血洒边关。
“我们记住的不仅有英雄的丰功伟绩,还有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是手中捧着橘子、笑容腼腆的陈祥榕,也是珍藏着心爱女孩照片的肖思远……”在高原官兵眼中,牺牲的战友是热血担当、挺身而出的英雄,但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是父母的儿子、姑娘的恋人、孩子的父亲。
陈祥榕家里,父亲因病去世后,陈祥榕就是家里唯一的男人,要为奶奶、妈妈和姐姐担起责任;奔赴高原前的那个夜晚,肖思远还思念着心爱的姑娘,憧憬着给她做一辈子的菜;偷偷报名参军后,王焯冉最惦记的就是年迈的奶奶,一心想让奶奶好好享福;还有4个月陈红军就要当爸爸了,他早早就答应妻子一起“带孩子、做饭、钓鱼”……
然而,他们都“失约”了。
“焯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我们也记住了他对我们的嘱托。”就在王焯冉牺牲后不久,他的父母就多了一群“兵儿子”。春节前夕,马命和一帮战友前往河南漯河认了亲。马命和战友决定,代替王焯冉给父母尽孝,也让奶奶安度晚年。
进门那天,马命收拾东西、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王妈妈,我们都是您的儿子。”看着围在身边的兵儿子们,王焯冉的妈妈杨素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下士丁子奇把自己的立功奖章交给“妈妈”时,杨素香的眼眶湿润了。
几千公里外,陈红军牺牲4个月后,他的儿子“小红军”出生了。官兵们特地用电脑技术为他们一家三口合成了一张“全家福”,陈红军的爱人肖嵌文说:“有了这张‘全家福’,就能让孩子永远把爸爸穿军装的样子刻在脑海中,让爸爸一直‘陪’着他。”
加勒万河谷里,在那顶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头盔旁,官兵们用视频电话联通了陈祥榕家人的电话,一句暖心的问候温暖了那个冬日。
“在我们心中,他们从未离开。”长期以来,新疆军区官兵采取视频连线、电话联系、书信联络等方式与英雄家属保持联系。王焯冉所在连队指导员谢义宾说,每当他转身望向墙上的黑白挂像时,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悲壮。
这又何尝不是戍守在喀喇昆仑高原上的每一名官兵的“心结”。
如今,官兵们力所能及地替烈士为父母尽孝心,接过了战友肩上的责任,把对英雄的缅怀接续传承下去。
“只要我们记着,他们就永远活着”
雪后的喀喇昆仑迎来了难得的晴天,边境巡逻前,官兵们点燃蜡烛备好蛋糕,为一名不能到场的战友庆祝生日。
“陈祥榕!”
“到——”指导员王东进行战斗动员,官兵齐呼“陈祥榕”的呐喊声响彻加勒万河谷。
为了缅怀、铭记英雄,陈祥榕生前所在的班以“陈祥榕”命名。连队官兵每次来到陈祥榕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巡逻,都会专门带上他的头盔,举行一个特殊的纪念英烈仪式。
“连队官兵都在用行动传承陈祥榕卫国戍边的精神。”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一级上士李孟浩是陈祥榕的老班长,每天出操归来,他都会第一时间整理陈祥榕的床铺。
陈祥榕牺牲后,“我们将他的床铺保留下来,就好像他从未离开过。”班长李孟浩说,“只要我们记着,他就永远活着。”
“座座雪山见证着前赴后继的冲锋,条条冰河聆听着铁血丹心的脉搏……”去年春节,新疆军区某团的礼堂里,军区文工团文艺轻骑队的演员们采用“故事讲述+情景再现”的形式表演了情景剧《加勒万英雄》。
“能在舞台上重现英雄的事迹,是我一生的荣幸。”走下舞台,肖思远的扮演者、下士赵鹏的眼圈依旧泛红。
“当你把自己的坚守和奉献,与身后的万家灯火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牺牲’两个字的崇高。”赵鹏说,当他第一次了解“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时,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被触动了,宣传好英雄的事迹就成了赵鹏最强烈的愿望。
如今,在新疆军区文工团的主导下,“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故事被写成剧本《昆仑脊梁》搬上舞台。
“谢谢你们,让我好像又看到了我的战友们。”每次演出结束,总有一些官兵纷纷向轻骑队表达谢意。而让赵鹏印象最深的是,在某单位演出结束时,台下迟迟没有响起掌声,“仔细一看,官兵们都在低着头擦眼泪。”
万里边关如铁,回荡着英雄的浩然正气。如今,走上高原,沿途的道路桥梁,常用英雄的名字命名,它们见证着一代代军人万里赴戎机,也激励着无数青年官兵前赴后继。
“像他们那样,守护好脚下的每一寸领土”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3年前,这是肖思远写在战地日记里的一句话。
“边关虽苦,但总要有人坚守。只要边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3年后,无数青年官兵在战位上向英雄表达着自己的敬意!
去年,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如愿走进部队,接过了哥哥的钢枪;今年征兵季,肖思远的母校又有多名学生踏上了肖思远曾经走过的路。
前不久,一批05后战士即将上山守防,守防的第一步是要到海拔3780米的喀喇昆仑驻训地进行适应性训练。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列兵刘宁说:“我们听着卫国戍边英雄的故事走到这里,我相信自己不会让前辈失望。”
抵达驻训地后,还没来得及克服高原反应,战士们就立即投入高原适应性训练当中。战士王虎说:“陈祥榕班长和我一样都是00后,我们要追随他的脚步,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走上高原源于对英雄的崇敬,留在边防一线同样源于对英雄的崇敬。
“面对走留的抉择,我总会想起祥榕的样子。”陈祥榕所在连队下士张国奇说,去年服役期满后,他主动申请留队,成为连队的骨干。他想坚守在高寒缺氧的风雪高原,以这样的方式陪伴他曾经的战友。
“英雄们如此年轻,就为祖国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今天,穿着军装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上教育课时,张国奇这样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战友。
“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这是陈红军在书中标注的一句话。从排长、参谋、连长、协理员到股长、营长,尽管岗位多次变换,但陈红军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拼尽全力、表现出色。曾任新疆军区某团连长的王涵博也把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王涵博入伍14年,当战士,他上高原、翻达坂、抗缺氧、战酷暑严寒,身先士卒勇涉险滩,始终坚守任务一线;当连长,他狠抓实战训练,积极探索新编制、新装备战法训法,总结出的10余种训练方法被推广运用。
“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能跟英雄戍守在同一片高原上,战斗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也要像他那样,守护好我们脚下的每一寸领土。”王涵博说。
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年轻战士,在雪域高原上拔节成长。从“以先烈们为骄傲”到“让先辈们以我为自豪”,新时代年轻官兵在自己的战位上,正以拼搏和奋斗的姿态践行着他们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黄宗兴 冯毅 纵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