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啥是淄博烧烤的“灵魂蘸料”?
【资料图】
来源:侠客岛
小火炉上,肉串嗞嗞冒油;一张小饼,裹上蘸料、香葱、嫩肉;知交好友围一桌,配上啤酒三四瓶,淄博烧烤的“美味局”就齐活了。
“五一”假期,岛妹着实感受了一把淄博烧烤的热度。
淄博爆火之初,不少人质疑:烧烤哪儿都有,凭啥就淄博火?能长久吗?
表面上看,淄博烧烤爆红是被流量砸中的小概率事件,只因疫情期间在淄隔离的大学生应约回来吃烧烤,带动了话题热度。但后续淄博反应速度很快:制定烧烤地图、新增烧烤专线、举办烧烤音乐节、严管市场缺斤少两、严禁酒店坐地起价,发公开信劝游客错峰旅行……更重要的是,生活在淄博的普通市民都动了起来,用山东人的好客,把淄博的火给续上了。
就说岛妹这次回乡见闻吧。火车刚抵达淄博站时,岛妹拎行李箱坐公交,被误认为是外地游客,家乡父老开始热情指导我如何扫码坐车,还劝告不必去网红酒店吃烧烤。
当我给老大爷让座,老大爷连连摆手:“好不容易来趟淄博,你坐!”还有大姐说,现在看见不是鲁C的外地车牌,她都会摇下车窗跟对方打招呼:“淄博欢迎你啊!”“你先走,我不着急。”
淄博百姓也很实诚。当地文旅局长的发言出了圈——
“其实挺心酸的,一座工业城市,用烧烤来让它展现在别人面前……我们的城市被其他城市赶过了好多,我们的城市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找突破口……我们用感恩的心回报大家,只要大家不嫌弃,我们竭尽所能,愿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能够来这里感受到淄博人的温暖。”
淄博一夜间成了网红城市,岛妹眼看着家乡人民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自豪写在脸上,高兴由内而发。走街串巷时,常听到一句话:“淄博不是旅游城市,但你们来了,我们就一定招待好。”
有朋自远方来,哪怕自己吃点小亏,也要倾力相待,这就是“好客山东”。
城因人而聚,也因人而兴。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挖空心思搞文旅开发,“卷”起来的文旅局长自不待言,但要把线上流量变成线下实打实消费的真金白银,并不容易。
中国的旅游消费市场非常庞大,据文旅部测算,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共计2.74亿人次出游,各地拿出自家的文化禀赋、烟火人情、秀美山水,吸引游人与景区双向奔赴,这是文旅复苏的可喜现象。但因为文旅市场庞大,竞争也更激烈。
为这事,各个城市都费尽了心思。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一梦繁华,“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在舞曲声中“复活”,“房玄龄”和“杜如晦”共同主持“盛唐密盒”,白衣飘飘的“李白”随机找游客对诗;在长沙,影片《长沙夜生活》正在热映,而线下,一个“电影平行时空市集”在湘江边同步举办,引得众人纷纷体验打卡……
线上更热闹。短视频平台上,“旅游特种兵”们极限打卡西安、洛阳、成都、长沙等网红城市,有人甚至5天登顶五岳;在他们的视频和照片中,更多的是当地的早市地摊、夜市排档、马路摊贩等场景。毫无疑问,生长于互联网环境的年轻人展现了不一样的文旅消费观念,他们更注重旅游体验和由此带来的社交话题。
既然是体验,就得有氛围感。别的地方也可以吃到烧烤,凭啥要“进淄赶烤”?不仅是为了吃,更要感受这种氛围,而且要发朋友圈,嘚瑟嘚瑟。
淄博今年的旅游热,很好抓住了新一代网络群体的消费心理,巧妙营造了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消费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不光有当地政府提升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更有普通市民身上朴实民风的助力。淄博成功让广大市民自发参与到这场城市形象打造中,让普通市民一起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荣誉和自豪。这种全民动员打造文旅品牌的方式,效果明显。
如果真要说“进淄赶烤”背后有高人操盘,岛妹觉得,那肯定少不了470万淄博人。
文/一鹤、云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