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中职院校新型人才 培养的课堂模式构建
——以钢琴专业课为例
邢敬琳
【资料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职院校的发展日趋繁荣。艺术类中职院校在音乐专业教育方面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只停留在单一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如何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艺术类中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新型音乐人才,是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常来说,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12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会自主有效地练琴,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与练琴方法;二是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不善于动脑筋学习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加之长久以来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性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多地在乎手指能力的锻炼,认为“手指跑得越快,水平就越高”,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忽视了音乐素养的学习。本文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痛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打破专业课“一对一”教学的局限,探索构建以“各自学(即一对一教学)”配合集体音乐会互动讨论的课程模式。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针对中职院校钢琴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供探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但现在,我们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提问、多提问。比如在钢琴弹奏中涉及的“指法”问题,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按照谱面标记的指法弹奏。但事实上,学生大多数时候会自己编纂一套指法。然而,关于指法的使用一般要考虑演奏者手部的结构和大小来制定一套完美的指法。因此,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指法就是钢琴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分析两种指法的区别,经过比较之后,由学生发现自己的指法为何会产生问题,为什么教师的指法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起独立思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指法,还有踏板的运用、乐句的划分、音乐表现的处理等,都需要学生具备分析、思考且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会学生练琴,建立良好的练琴习惯。制定合理的练琴计划是提高练习效率的第一步,练琴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很多学生在拿到一首新作品时,总是忽略很多谱面上的重要信息,比如指法、节拍、音型组成、音乐术语、曲式结构等,只是一味地弹奏音符。教师应在布置新作品后,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结构分析,逐步建立学生对曲式分析的概念,根据作品的结构划分进行逐段练习、慢速练习、分手练习、分声部练习、难点练习、节拍器练习等,而慢速练习又是练琴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几乎所有的钢琴教师在授课中都会提到慢练,但大部分学生都认识不到慢练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课时,在课堂上亲自带着学生练琴,教师要把自己看到的谱面信息传递给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己讲出在谱面上看到了什么内容,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提高学生识谱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识谱方法。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练习的时候,要让学生习惯慢弹,在慢弹的过程中,学生要关注到自己的触键音色、音乐的走向、乐句之间的呼吸、指法的运用、作品的结构组成等。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到了进步和学习的轻松,自然就会意识到良好练琴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建立高效的规范练习习惯。
3.教学内容设计。笔者认为教师在布置曲目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分配技巧性练习曲和不同风格乐曲的比例。曲目选择不应扬长避短,无限训练学生的某项技能,或者针对学生某些优点只布置擅长弹奏的曲目。要实现培养全面、多元化音乐人才的教学目标,就要准确地找出学生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不是学生擅长领域的,但亟须学习提高的曲目。
4.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能力以及进步速度快慢等因素,随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去“唯一”化。面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需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不把教学大纲作为唯一的教学参考标准。要随时分析学生的学习变化,选择合适的曲目来完成教学目标。
5.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拒绝灌输式教学。“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同时,教师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笔者认为,创造自由、开放、平等的教学模式是评价一堂钢琴教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与教师都享受其中。
6.创新课堂模式,实现“各自学+一起弹”。很多钢琴教学至今还在沿用一对一的课程组织模式,一对一的课堂教学有其特殊专业性的优势,更能够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让学生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理解难懂的知识,可以更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但一对一课程又相对封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开阔眼界,容易产生闭门造车的问题。而且可能减少学生良性竞争的机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随着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变化,钢琴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集体课堂组织模式。集体课堂可分为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以3人或4人为一个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专业课。每人弹一首近期学习的作品,互相点评,提出意见,由教师带动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分组优势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曲目作品,深入学习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大概了解其他作品,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可以训练学生音乐品鉴的能力。第二种是教师组织同等能力水平的学生以3人或4人为一组,学习同一首作品,定期开展小组专业课。这样的分组优势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出别人的问题。之后可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由教师带领逐一分析,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建立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创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增加学生练习钢琴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
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钢琴教学模式虽然有它特殊的专业性局限,但也存在很多革新的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短板,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多元的音乐人才始终是钢琴教育明确的教学目标。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练琴习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真正做到引导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脱离教师之后还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作品。虽然传统的钢琴一直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延续,但艺术学习需要丰富想象力,更需要打开眼界。一对一模式配合小组演奏讨论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竞争学习模式,同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讲师)
标签: